每临大事有静气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1-12-17

[字体大小:    ]

  东晋时期,苻坚率百万大军攻晋,京师震恐,晋帝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大敌当前,谢安“神态夷然”,和张玄玩起了“围棋赌墅”。平时常赢谢安的张玄,当天因心慌而乱,输给了谢安。谢安则照常下棋,一边还有条不紊地“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战事结束,谢安果然破敌,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菜根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军情危急时刻,谢安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既稳定了人心,又掌控了局面,最终以弱胜强,无愧于“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之赞誉。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源自他内心的那份静气。在关键时候,只有守持静气,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捋清思路,找到方法,从而化危为机。

  静是一个形声会意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静,审也。从青,争声。”本义是安静,后引申为平定、镇抚,还引申为静止、恬淡、平和,如《庄子·天下》中“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意为不动;《吕氏春秋·音律》中“本朝不静,草木早槁”,意为平静;《礼记·月令》中“百官静事毋刑”,意为止息;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为恬静;《礼记·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意为平和冷静。庄子认为圣人之静,就是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以搅挠他的心志,所以能静。广成子有言:“抱守神志以养静,形体自然端正。”

  静是一种定力,是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的从容。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上滩时,船搁浅倾斜,“四顾皆涛濑”,舟中士子皆面露惧色,可苏轼“作字不少衰”。之所以有这份“静气”,他自己解释说,我经历的变故多了,即使放下笔来,终不能济事,何如只管写字呢?可见,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当棘手的问题出现时,惊慌抱怨无济于事,逃避退缩更不是办法,唯有静下心、稳住神,从容无畏、沉着应对,才能不乱方寸,依旧沉着做好自己的事。

  静气不是天生的,可源于外事磨砺,亦可从内修而得。晚清名臣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从中获得。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不会草率行事,而是点香静思,经过反复权衡后,才拿定主意。他说:“愈是军情棘手,众意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下功夫。”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栝,惟静者能看得透。”人有静气,方能在纷繁诱惑面前,安之若素、坚守心志。王继才32年如一日,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静静坚守,“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其间,有“蛇头”私下找到他,当场掏出10万元现金要他在岛上留几个“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只要我在这个岛,你们休想把这里弄脏!”王继才在孤独之中心如止水,在利诱面前定力如山,正是源于心有静气,“心静则清,心清则明”。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对党员干部而言,静气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品质。涵养静气,需要在平常勤加历练,通过增强本领提升自信和底气;通过砥砺思想,去贪欲之念、弃非分之想,以正气涵养静气。唯有如此,方能因静而明智,因静而生慧,做到临急事自从容、遇诱惑有定力,在面对考验时,难不住、诱不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