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全面开创渔业资源监测工作发展新局面

来源:省海洋与渔业局 发布时间:2019-07-15 18:02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全面开创渔业资源监测工作发展新局面

黄种持 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意见》、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福建省委印发<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们局作为第一批主题教育开展单位,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于近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学习研讨活动。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四个伟大”做出的重大部署,而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的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短短几天时间里,大家围绕“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推进渔港建设、渔业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讨论,真心体悟,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理解,体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增强了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结合这次学习,围绕如何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谈几点认识,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加强学习,要在学习中不断增强履职尽责的能力

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更要严格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12字总要求,对准目标、对照不足,努力做到践行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政治建设、牢记为民宗旨、主动担当作为、严明纪律规矩,这样才能有效激发自身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力量,从而为推动海洋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抓学习,不仅要看读了多少本书,记了多少笔记,更要看善不善于运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必须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上来,体现到开创渔业生态与资源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发展新局面上来,这样才算达到主题教育的预期目的。

二、践行使命,努力提升渔业生态与资源监测能力和水平

健康的渔业生态环境是产出优质生态渔业产品的重要保障,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渔业产业链监管完整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绿色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生态理念和生态管理。

㈠我省渔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⒈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的问题不容忽视

我省封闭型和半封闭型海湾数量较多,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尤其是近年来湾内大量的围填海工程降低了海湾纳潮量,使污染物扩散迁移速度更加缓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陆域直接或间接入海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沿岸及湾顶局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对渔业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风险。如2017年漳州泉州等地市发生的贝毒事件,2018年11.4泉港碳九泄漏事件等。但目前关于有毒有机污染物对渔业生物生态毒理数据、人体健康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有的甚至是空白,一旦发生此类事件,管理者常常束手无策,大大增加了应对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⒉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福建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化工工业园区、港口货物运输、大型基础建设等项目的启动和运转,近岸海域突发污染事件高发,未明化学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也日益显现,其中突发污染事故在众多类型污染中其影响尤为突出。

因食物链传递、放大作用,处于食物链高端的水产品受到污染概率比较大,由此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危害人类健康。从最近几年的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等结果来看,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如大黄鱼药残超标事件,突发化学品污染事件增多。

案例:

⑴新加坡籍“BARELI”集装箱船搁浅事故。2012年3月15日,该船在开往福州江阴港途中搁浅。该船载有集装箱1913柜,其中包括有机氯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莠去津、氢氧化钠等危险化学品101柜。如以上化学品大量泄漏,对周边海域水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

⑵泉港肖厝海域化学品泄漏事件。2018年11月4日,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在执行碳九装船作业时在泉港肖厝海域发生泄漏,泄漏量约69.1吨,周边约300亩网箱养殖区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养殖的水产品遭受污染检出碳九。

⒊水产养殖方式和布局不合理,自身污染现状不明,家底不清

近十年来,福建海水养殖业发展较快,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养殖业者盲目发展生产,受经济条件影响,大部分地区养殖方式较为粗放,尤其是网箱养殖大多以浅海网箱为主,设施条件简陋,且养殖密度大,投放的饵料以冰鲜小杂鱼为主,利用率低,残饵入海后造成氮、磷含量升高,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此外,随着近年来禁养区和限养区养殖清退,养殖空间急剧缩小,造成近岸养殖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不合理的养殖布局有待调整。局部海区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养殖自身污染、病虫害频发和局部海区缺氧等问题,造成养殖业较大的经济损失。

养殖废水无序、直排的现象普遍存在,行业自我规范和约束的行为意识较为薄弱;没有足够的科学数据来回答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贡献。养殖空间受到挤压,渔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产业发展与存在危机感突显。

㈡对策与建议

⒈渔业水域环境污染防控与治理

⑴陆海联动,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

要加强海洋综合管控,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加强近岸海域、陆域和流域环境协同综合整治,限期治理超标的入海排污口,优化排污口布局,实施集中深、远海排放。在沿海地区试点开展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削减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

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不合理入海排污口清理来推动生活和工业污水治理,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减轻对渔业水域的影响或损害。推进养殖池塘尾水治理、养殖网箱粪污残饵收集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推广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使用,减少冰鲜杂鱼饵料投喂,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减轻水产养殖自身污染。

⑵有毒有机污染物渔业生态效应研究与评价

针对沿海临港工业化学危险品储存、运输潜在的恶性事故风险增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积累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根据产业布局,有目的和重点的开展对渔业产品安全,人类食用健康风险等领域方面跟踪监测与评价,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⑶渔业生态环境与污染源监控

健全完善沿海及海上主要渔业生态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风险防控、重点渔业水域环境监视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构建。

通过对渔业生态环境监控,研究不同品种、养殖模式污染源的排放,及其对环境影响和贡献,摸清养殖污染家底,为维护渔业存在权益,政府部门管控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⑷加强养殖污染的防治和处理研究

从养殖废水无序、直排的现状,迈入自我规范和约束的行业行为;养殖污染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达标排放,从源头减少和控制污染源,提高水产养殖业的存在价值和竞争力。

⒉水产品质量安全管控

⑴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环节监管

鉴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监管领域庞大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涌现,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因此除加强从“养殖场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各种举措外,应集中有限人力、物力、精力办实事,办好事,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紧盯需重点关注的生产者、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加大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的频次和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给予管理和法律层面的震慑力,保障渔业产品安全。

⑵开展药代研究,加强风险监测

逐步开展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药物代谢研究,掌握其在养殖水产品中的残留情况。以恩诺沙星为例,其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为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同样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这类药物容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从而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损害。开展“连续药饵投喂方式下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给出休药期的建议,为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于2-4月开展大黄鱼中恩诺沙星风险监测,渔政机构按照监测结果进行休药期管控。

⑶摸清污染源本底情况,建立快速筛查谱库

对于沿海化工工业园区、港口货物运输、大型基础建设等区域潜在的化学品污染,在其周边海水养殖区,布设站位,采集水产样品,对各自区域的关键因子(危险化学品、核辐射等)进行预警监测,摸清污染本底以及风险情况。

建立化学品筛查质谱库,包括多类化学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等),待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可能存在的不明化学品污染,对照谱库进行定性快速筛查,再根据筛查情况,采用定量检测。

⒊优化养殖生产空间布局,促进渔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⑴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布局和规模,推进浅海滩涂养殖向规范化生态化转型

应以水域滩涂承载力为依据,优化海水养殖品种结构和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养殖密度,控制养殖总量,推广绿色、生态养殖,如推广贝藻立体生态养殖、鱼-虾-贝混养等海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有效集成生物防控、环境生态调控等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促进海水养殖业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⑵调整养殖布局,由近岸向外海拓展

压缩近岸传统养殖规模,鼓励渔业企业开展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将养殖区逐步从近岸内湾向深水海域发展,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设施和技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渔业、深海立体生态养殖,推动海上养殖“内转外、浅转深”发展。

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重要养殖水域滩涂生态环境

科学开展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保护渔业资源及其生境,尤其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渔业水域。通过开展增殖放流、人工鱼藻贝礁建设等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改善渔业生态环境状况。

⑷生态修复与“海上粮仓”战略有机融合

加强受损养殖生境修复技术研究,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灵活的调控;结合水域功能划分功能区,合理布局养殖规划,调整养殖结构,构建生态养殖模式,将生态修复与“海上粮仓”战略有机融合,促进海水养殖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坚守初心,强化赤潮监视监测预警,服务渔业经济健康发展

㈠赤潮监测与防范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岸海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赤潮灾害趋于频发,对海洋生态健康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福建是我国赤潮多发省份之一,据统计,2001-2018年共发现赤潮222起,其中35起赤潮造成渔业养殖直接经济损失或群众健康受损。仅2012年福建沿海十处海域并发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鲍、牡蛎等养殖损失20.11亿元,严重影响了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17年漳州、泉州海域发生有毒链状裸甲藻赤潮,致使赤潮影响海域滤食性贝类麻痹性贝毒超标,造成多地出现民众因食用滤食性贝类中毒事件。今年5月,赤潮灾害造成平潭地区900吨养殖鱼类死亡,造成连江地区鱼类养殖损失400万元,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对赤潮防范工作做出批示。做好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对保障渔业生产和群众生命安全,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稳定至关重要。

㈡我省赤潮基本情况

根据2001-2018年统计数据分析,福建省赤潮有六个主要特点。一是发生频次高。2001年以来,共发现赤潮222起,占全国赤潮发生次数的18%,年均12.3起。二是发生时间段集中。4-6月份是高发期。2001年以来,4-6月份期间累计发生赤潮184起,占比82.9%。三是短期赤潮占主导。年均持续时间67天,平均每起赤潮持续5.5天。1-4天内消亡占比55%,单起赤潮持续时间在10天以上的共发生30次,占13.5%。2003年发生在连江海域的裸甲藻赤潮持续时间长达35天。四是影响范围广,但以小面积赤潮为主。北自宁德南至东山海域均有发生赤潮的记录,80%以上的赤潮主要集中宁德三沙湾、福州黄岐半岛、平潭近岸、莆田南日岛、厦门沿岸等海域。2001年以来,累计赤潮影响面积为12295平方公里,占全国赤潮面积的6%;222起赤潮中,100平方公里以上31起,占14%,100平方公里以下共191起,占86%。五是诱发种类多,部分种类频发。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30种在中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福建沿海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有21种,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是我省沿海近年来频繁诱发赤潮的主要种类。2017年链状裸甲藻成为引发福建海域赤潮的新种类。2019年发生的赤潮还有伴生短凯伦藻、长沟裸甲藻等新种。六是有毒赤潮出现频率高,危害大。我省有毒赤潮出现频率高,近十年发现有毒米氏凯伦藻赤潮21起,占近十年赤潮总数的11.6%。2012年米氏凯伦藻赤潮、2017年链状裸甲藻赤潮对养殖业和群众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近5年(2014-2018年),我省发现赤潮(9、3、8、7、5起)32起,年均6.4起;今年4月26日以来,福建全省沿岸海域发现赤潮8起。总体上,近年赤潮发现起数较多年平均起数明显下降。

㈢赤潮渔业灾害应急处置存在问题及建议

⒈信息共享机制亟需完善

目前,赤潮应急处置工作仍是海洋与渔业单一部门处置为主,赤潮期间涉及的卫生防疫、旅游管理、市场流通监督等部门缺少相关的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与平台,无法及时根据赤潮发展动态情况调整制定相应的决策。因此,应当建立部门间的数据互通机制,畅通赤潮信息共享渠道。

⒉地市基本应急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省局整合省内各方资源,构建以省、市海洋系统监测机构、东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和省级科研院所组成多元化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共同开展赤潮监测与预警工作。但地市一级监测机构的赤潮藻种鉴定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大多不具备贝类毒素检测资质和能力。应急监测期间,全省各地抽采的贝类样品均需送样至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州)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开展检测分析;非常见赤潮种类的定种偶有偏差。地市一级监测能力不足极大制约了应急时效,对于应急处置决策的制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地市级监测机构基础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要具备开展赤潮生物鉴定以及赤潮毒素检测的能力,为防范决策提供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撑。

⒊有毒赤潮生物监测技术需要提升

赤潮常规监测每两周开展1次,时间间隔较长,往往不能发现监测区域内赤潮生物临界、水质指标异常等赤潮爆发的早期迹象。加密监测频次每周2次,但是成本投入大,且执行加密监测任务往往更加重视时效性,而对沉降浓缩时间等检测技术要求的适当放宽,对于低密度的有害赤潮生物很可能无法监测到。因此,可以制定管理海域高毒高危害赤潮生物种类名录,尝试利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等新技术手段进行特定藻种鉴定,获取低密度、孢囊状态的特定藻种变动情况,使赤潮监测工作更具选择性和目标性,更好的服务渔业生产和民生。

⒋海水贝类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仍需加强

海域中存在低密度的有毒藻时,即使未达到赤潮基准密度,也可能因生物的累积传递作用造成危害。有必要在浮游植物生长活跃期,赤潮常规监测与海水贝类卫生监测并行。国际上普遍实施每100 吨官方监督抽检1 个样品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求,上市产品则要求批批检测,而2016年福建海水贝类监测全年仅470批次,对于276万吨的海水贝类产量而言远远不够。因此,海水贝类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频次和覆盖率仍需提高,同时针对福建省常见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建立便于推广普及的快速检测技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水产品安全。

⒌赤潮机理、致毒效应、防控等研究需要加强

各种赤潮生物引发赤潮危害类型和各个海域危害发生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给赤潮机制的研究和相应的赤潮预报带来很大的难度。对于赤潮的治理目前只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加强与赤潮相关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等基础问题的研究,从赤潮形成机理上加深对有害赤潮的认识,针对目前致毒机理还不明确的米氏凯伦藻赤潮,研究其毒理机制,分离鉴定相关毒素,并建立相关毒素在水产品中的检测方法,以便在发生米氏凯伦藻赤潮时,能够科学的评判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掌握赤潮爆发机制,结合新的技术手段,进行赤潮预警预报,建立适合的经济有效的减轻赤潮灾害的策略和办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