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基于大数据的远洋渔业专家信息系统 支撑我省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9-07-15 17:59 点击数:{{pvCount}}
| | |
相关文章:

建设基于大数据的远洋渔业专家信息系统 支撑我省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党委委员 副所长 郑国富

根据研究所党委安排,现在我代表省水产研究所发言交流。

这次参加省局组织的主题教育读书研讨班,聆听了各位局领导的领读报告与感悟,特别是林局长开班动员讲话和领读报告、各位处长领导们的研讨发言、专家辅导讲座以及自己学原文、悟原理等,本人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从事渔业科技工作的党员干部,当前的初心使命应该是“积极担当作为,努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推进渔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若以此来对照今天的专题——为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我就觉得还存在巨大差距,甚至整个研究所都还没有真正参与到远洋渔业相关工作中,更遑论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因此,我今天的发言,首先从找差距入手,分析研究所迄今不能为我省远洋渔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的原因,再提出以研究所已完成建设的远洋渔业信息平台和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团队的人才优势等为基础,建设基于大数据的“远洋渔业专家信息系统”,做为抓落实的具体措施,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研究所开展远洋渔业科技创新的困难及其原因分析

福建是中国远洋渔业的发源地,1985年,由13艘渔船组成的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开启了中国远洋渔业的时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省远洋渔业取得了巨大成绩。2018年全省远洋渔业产量46.09万吨,产值40.15亿元。目前全省外派远洋渔船总数605艘,作业海域分布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印度等9个国家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公海,建立了9个境外基地,作业方式包括拖、钓、围、刺、张网等多种。,对我省建设“一带一路”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丰富我省水产品市场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影响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过洋性远洋渔业的入渔国政治、经济、法律等;大洋性远洋渔业的国际性、区域性渔业组织协定,作业海区渔业资源状况与气象海况环境要素、高效捕捞装备(含助渔探鱼设备)与渔具渔法、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应用、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等,甚至是加工、流通、补给等产业链延伸部分都有重要影响。理论上讲,上述各环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支持,因此,研究所应该在远洋渔业发展中大有作为,但现实的尴尬却是研究所迄今为止不仅难以开展远洋渔业的科研工作,甚至都很难参与到远洋渔业的相关工作中。究其原因,除各级政府部门对远洋渔业科技创新重视中够,投入严重不足(项目少、项目小)外,最主要的是开展远洋渔业科技创新必须依托生产渔船到国外或公海开展试验研究,不仅费用高,办理科研人员出国等程序复杂,而且由于科研创新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即使成功也需经过很长时间的试验与改进等不断反复过程,因此风险大、开发周期长,可能严重影响试验渔船的生产经济效益,不仅远洋渔业企业甚至是船长自己都不愿意承担试验研究任务。从我省远洋渔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我所老一辈的专家就曾想积极参与到远洋渔业的科技工作,先后多次与远洋渔业企业联系,希望能联合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均因企业不愿意而作罢。实际上,即使是国家级专业的远洋渔业科研机构,对远洋渔业科技贡献也极其有限。为了这次发言,我咨询了我同学,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万荣教授,他也直言科研机构在远洋渔业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难度很大,甚至有些创新设备的样机都制造出来了,目前也只能搁在实验室内。

二、研究所建设基于大数据远洋渔业专家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当前开展远洋渔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困难,为了提高研究所对我省远洋渔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我们提出以当前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建设能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基于大数据的远洋渔业专家信息系统”。

该专家信息系统与现在各管理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大不同,在于建设了渔场渔情预报功能。为实现该功能,本系统至少需增加或扩充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采集更多的实时数据。除目前管理信息系统采集的每艘远洋渔船作业数据外,还需布置具有一定样本容量的信息船,采集更多的环境与气象因素、捕捞作业过程和渔获效果等实时数据,本系统的“渔船端实时作业数据采集系统”内容更多、数据库结构也完整、更复杂;2、接收更多来源的海洋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等数据和影像资料,并可对所接收的数据和影像资料等进行融合、反演和自动提取高精度的作业渔场环境特征值等计算、分析;3、建立有各种渔场渔情预报模型以及可对预报模型结果进行分析、选择和修正的专家分析与决策系统。这些渔场渔情预报模型以于长期采集的实时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各数据的关联性及其对渔获效果的影响等,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出特定时域(遥感数据有效时间内)内目标海域的渔情信息,经专家进行分析 、修正后形成渔场渔情预报结果(比如作业海域的资源状况及其中心渔场位置、海况环境条件及其适宜作业方式、具体渔具渔法与注意事项等),用于指导远洋渔船生产甚至进行作业调度。经过长期、连续不断的各种数据收集与积累,预报模型和专家决策系统等将不断得到改进和修正,预报的精确度、准确率将不断得到提高,最终能实现可满足我省远洋渔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渔场渔情预报业务化运行,就可为我省远洋渔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技术信息服务,促进我省远洋渔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目前,我所已初步具备建设该专家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1、2015年,我所承担了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福建省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信息技术服务重大研发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建设了“远洋渔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基于北斗卫星的“渔船端实时作业数据采集系统”和短消息互通功能、遥感卫星数据与影像资料接收、远洋渔业基础数据库(包括渔船数据库、渔业数据库(调查数据和渔捞日志等)和海况气象基础环境数据(海表温、海表盐、海平面高度、叶绿素a等)、大屏显示系统、无线会议发言讨论系统、3位专家在线决策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等,可为本专家信息系统建设奠定基础。二是研究所具有深厚、扎实的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渔具渔法研究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科研团队。渔业资源调查和海洋捕捞研究自建所以来一直是研究所的强项且一直没有中断过,近年来,更在渔业资源评估和中心作业渔场预报等研究取得明显进步,先后在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生态学报等发表了系列论文。三是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开展了学术交流,为建立权威、实用的优秀专家团队提供了良好基础。

当然,要想让该专家信息系统能达到最终的业务化应用目标,还离不开长期、连续、广泛的各种数据支持和优秀专家的支撑,为此,我们也请求省局能象支持种业工程那样,设立专项资金,长期、稳定支持研究所建设本专家信息系统:支持组建一支稳定的支撑平台运行的科研团队和决策专家队伍;支持建设一批生产现场数据观测并实时传输回来的信息船;更重要的是,还要请省局帮助协调各管理部门和远洋渔业生产企业,能将生产的实时数据及时传送给我们,为研究所发挥远洋渔业科技支撑提供支持。

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