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文委员:
《关于加快深化“海上福建”产业结构顶层设计的提案》(2024120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工作部署,编制实施《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深化“海上福建”建设,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一)推进“福海粮仓”建设。一是加快养殖业蓝色转变。全面完成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任务,全省已改造传统网箱约100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设施约70万亩、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5300余口;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经验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创建福清东瀚、莆田南日岛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广,创建蕉城区、连江县等16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3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超570万吨。二是培优做强水产种业。每年下达专项资金约5000万元,支持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30家省级水产良种场,建设9个规模化水产种业基地。建立大
黄鱼、仿刺参等核心育苗示范基地8个,创建海带、鲍鱼等品种省级水产良种场7家,年繁育优良苗种近2亿尾(粒)。大黄鱼“富发1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水产新品种,选育皱纹盘鲍“福海1号”、大黄鱼“宁抗1号”、海参“福参1号”等水产新品系,海水种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三是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实施远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开发阿曼、安哥拉2个新入渔国,投资6亿元新建南极磷虾船,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累计完成投资近30亿元。目前,福建远洋渔业年产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四是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支持水产企业新增水产品加工生产线39条、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200台套。培育了一批年产值超20亿元的水产加工强县,形成大黄鱼、鲍鱼等8条超百亿元渔业产业链。2023年全省水产加工品总产量超400万吨,居全国前列。五是培育水产龙头企业和品牌。全省水产行业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省级龙头企业180家。开展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评选工作,“福渔”公共品牌持续强化,累计创建特色水产品优势区8个,省级名牌水产品42个,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3个。六是扶持发展休闲渔业。先后培育省级“水乡渔村”休闲渔业基地269个,策划打造一批休闲渔业精品旅游线路,串联省级“水乡渔村”休闲渔业基地,加强宣传推介。举办福建省开海文化季、大黄鱼节、鲈鱼文化节、开渔节等渔业文化节庆活动。
(二)推进“智慧海洋”建设。一是打造海洋立体观测网。形成国内领先的区域性海洋立体观测网,保障浮标、潮位站、地波雷达站等130多台(套)海洋观测设备在位运行,观测要素20余项。建立了全国省级首个精细化、智能化海洋网格预报业务系统,进一步提升海洋综合感知和灾害预警能力。二是加强渔船信息化终端配备。率先开展渔船“插卡式AIS”设备研发及应用,有关技术方案被农业农村部采纳成为全国标准,已为全省6200艘海洋渔船配备“插卡式AIS”,防范渔船碰撞事故。推广船载卫星通信系统,5200多艘海洋渔船配备卫星通信终端,1449艘大中型渔船配备天通卫星电话,拓展海上社交和商务应用,释放“数字红利”。三是建设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汇聚渔船管理、海洋观测、安全生产、海上执法等信息资源,形成覆盖省、市、县、乡的海洋渔业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依托船载北斗示位仪、渔港视频、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全方位加强渔船动态监管。
(三)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一是推进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利用省级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围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二是扶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支持诏安、石狮等海洋生物医药园区建设,连续举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活动,累计发布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120多项,推动产学研对接36项。三是推动深远海养殖业和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全省累计投建“福鲍”“振渔”“定海湾”等深远海养殖装备18台套,养殖水体近50万立方米,深远海装备养殖规模全国领先。深远海养殖的“仿野生”大黄鱼和大规格“黄金鲍”受到市场欢迎,连江县定海湾成为全国最为集中、最具规模的深远海养殖发展示范区。
(四)推进海洋开放合作。一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合作。以东盟、非洲、中南美洲为重点,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支持推动中国-印尼等“两国双园”建设。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周、海峡(福州)渔业周等活动,组织企业拓展营销渠道,对接海外市场。2023年全省水产品出口额超70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二是促进闽台渔业交流融合。出台《推动两岸渔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研究提出16条支持政策,梳理谋划一批合作重点项目。在海峡(福州)渔业周设立台湾主题展馆,组织台湾企业参加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邀请台湾休闲渔业业者参与厦门休闲渔业博览会、闽台休闲渔业论坛,扩大两岸休闲渔业行业交流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部署要求,充分吸纳您提出的宝贵意见,持续推进“海上福建”建设,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一)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一是推进生态养殖。持续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优化完善近海养殖格局,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积极稳妥推进深远海养殖。二是强化水产种业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海洋和淡水水产种业研究中心,创建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优良品种和新品种(系)测试场、省级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规模化现代水产种业基地。三是提升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实施远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全面落实履约评估,拓展过洋性渔业,推动南极磷虾船建成投产。加快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挥母港集聚作用,推动远洋渔业提档升级。四是壮大渔业全产业链。推动水产加工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一批产业集聚较好、辐射能力较强的现代特色水产加工区。加快水产品冷链建设,培育一批水产优势品牌,持续推进“水乡渔村”等休闲渔业发展。
(二)做大海洋新兴产业。一是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等建设,持续举办海洋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推进活动,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深度对接,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二是推进“智慧海洋”产业。迭代升级海洋观测监测网,为全省海洋渔船配备新一代卫星终端,进一步提升海洋渔船“宽带入海”工程应用水平。建设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数据中心,加强海洋渔业数据汇聚共享,推动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三是培育壮大游艇产业。探索游艇经济与渔业经济融合发展,促进游艇旅游多点绽放、串联成线。将游艇旅游与“水乡渔村”休闲渔业基地建设、休闲海钓、海岛旅游、海洋特色文化活动等相结合,打造多种业态融合的消费聚集地,推进游艇旅游多元化、大众化发展。
(三)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着力推动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综合实验室建设,推进深海养殖配套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海洋生物“蓝色药库”。二是抓好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及成果应用推广。用好中国(福州)国际渔博会、厦门国际海洋周、省级相关海洋与渔业创新联盟等平台,主动对接涉海涉渔企业需求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需求,常态化推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助推一批实用先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三是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组织科技特派员、科技博士服务团等力量深入生产一线,提供现代渔业、水产加工等领域技术服务。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渔业生产实用技术线下线上培训,培养一批本领过硬的技术推广人员和高素质的海洋与渔业从业人员,助力发展海洋与渔业新质生产力。
(四)推进海洋渔业开放合作。一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渔业合作。支持中国-印尼等“两国双园”建设,拓展水产养殖、加工、贸易等方面合作。通过海峡(福州)渔业周、厦门国际海洋周等平台,加强海洋渔业对外交流,推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二是促进闽台渔业融合发展。加强两岸渔业科技交流,支持建设闽台渔业融合发展园区。鼓励台湾渔民参与福建渔业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化闽台水产种业、养殖、加工、贸易、海洋生物医药、渔业装备等领域合作。鼓励台湾渔业企业参加两岸各类渔业展会,拓展水产品贸易合作,持续造福两岸渔民。
感谢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领导署名:林锡能
联 系 人:刘元刚
联系电话:0591-87878643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2024年7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