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建设“践行大食物观示范省”的提案》(20241148号)收悉,我单位的办理意见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全力建设“福海粮仓”,取得了较好成效。202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675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首位。大黄鱼、鲍、牡蛎、花蛤、坛紫菜、海带等海水品种的养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一、主要举措和建设成效
一是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建立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明确基本养殖生产空间,鼓励发展以贝藻类养殖为主的海上生态养殖,在全国率先建成“水产养殖智慧化管理平台”,动态掌握全省养殖生产信息,养殖证实现应发尽发,保障了养殖生产秩序。
二是推进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全省累计改造塑胶渔排100多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70多万亩、新建深水大网箱5000多口,彻底规范了海上养殖生产秩序,福建省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成果得
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福建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
三是拓展养殖发展空间。有序推进近岸养殖走深走远,我省海域累计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18台,深远海养殖“仿野生”大黄鱼和大规格“黄金鲍”受到市场欢迎,连江县被评为全国首批深远海养殖类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海洋牧场”发展增添了新模式和新动力。
四是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出台推进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从种质保存、良种选育、规模制种、性状测试、繁育体系、要素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水产种业发展。培育省级水产良种场42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家,全省水产苗种场超2600家,种苗供应基础有效夯实。持续实施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培育50多个种业创新优势团队,100多家企业直接参与良种研发,培育20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稳步提升。
五是示范水产健康养殖。持续推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创建16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立健康养殖示范推广骨干基地100多家,示范面积10多万亩。推广8种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兽药使用量和抗生素类水产用兽药使用量大幅缩减,养殖鱼类配合饲料投放比率超过90%;实施养殖尾水治理工程,推动出台《福建省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35/2160-2023),示范推广10种治理模式,全省250多家规模以上养殖主体已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六是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全省远洋渔业企业27家,渔船总数608艘,远洋渔业产量超50万吨。主要作业海域分布缅甸、毛里塔尼亚等8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南极公海,生产模式从单一捕捞生产向捕捞、加工、贸易综合经营转变,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近几年,我省运回远洋渔业自捕渔获每年均在40万吨以上,为缓解近海渔业资源压力、丰富国内水产品市场供应、带动渔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对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下阶段重点工作
下阶段,我局将充分采纳委员的提案建议,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向江河湖海要优质蛋白,加快建设高水平“福海粮仓”。
一是规划先行,优化养殖生产布局。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保持养殖证应发尽发,加强超规划养殖治理力度,保障养殖生产空间和养殖秩序。优化深远海养殖布局,形成适宜不同等深线海域的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格局。
二是加强保障,提升养殖发展层次。落实水产种业振兴、设施渔业、海上养殖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引导海上、陆基养殖设施向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加强创新,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深远海养殖技术、绿色网箱养殖技术、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技术等科技项目,开展涵盖智能化装备、种业、养殖、加工、饲料、病害和养殖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加快研发符合养殖需求、可靠性强的装备和养殖品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推动海水养殖向深远海、集约型、高端型转变。
四是生态优先,发展绿色低碳渔业。鼓励发展近岸、湾口及湾外适宜海域贝藻类养殖,加强渔业碳汇研究,发挥我省以贝藻类为主导的水产养殖业生态功能;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通过增殖放流等生态增殖模式实现“以渔治水”。进一步深化养殖尾水治理,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五是融合带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引导养殖生产经营主体立足深远海、仿野生、高品质,打造深远海养殖特色渔业品牌,强化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配套物流集散和冷冻仓储,加强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延伸远洋渔业产业链条,推进渔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领导署名:林锡能
联 系 人:陈曦飞
联系电话:0591-87878695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2024年4月22日